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纺织产业升级遇良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布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要闻 发布时间:2016-09-03
资讯导读:《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实施指南近日正式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参与了编制。此次发布的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分别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

 《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实施指南近日正式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参与了编制。此次发布的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分别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

  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建立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这两大工程主要解决基础能力问题。

  绿色制造工程通过推动制造业各行业、各环节的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以突破一批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为各行业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

  五大工程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5~10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该指南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那么,《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实施指南中,究竟有哪些内容与纺织行业息息相关呢?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种新型创新载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组织,二是制造业创新资源的整合枢纽,三是制造业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四是制造业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

  按照统筹设计、阶段实施、突出重点、政策协同的要求,逐步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力争到2025年前后形成比较完善的、能够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第一个阶段:2016年~2020年。到2020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核心初具规模。在部分重点领域建成创新中心,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机制初步形成,部分战略必争领域实现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大国地位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个阶段:2021年~2025年。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在《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10大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创新中心。在创新中心支撑下,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强基工程:新材料“一揽子”突破行动。

  突破高性能纤维及单体、生物基材料、功能纺织新材料、3D打印用材料、可再生组织的生物医用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和石墨烯材料。

  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术“一条龙”应用计划。

  针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及先进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轻量化需求,采用高性能尼龙、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聚酰胺等轻量化材料等,实现既“控形”又“控性”的“双控”目标。

  石墨烯“一条龙”应用计划。

  立足石墨烯材料独特性能,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导生产、应用企业和终端用户跨行业联合,协同研制并演示验证功能齐备、可靠性好、性价比优的各类石墨烯应用产品。

  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围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依托现有第三方服务机构,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对实验验证环境、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支撑能力。注重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鼓励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区)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推进重点产业技术资源整合配置和开放协同。鼓励在工业园区(集聚区)率先建立第三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区。

  通过基础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形成100家左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专精特新”企业。该类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掌握本领域的核心技术,拥有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具有先进的企业技术中心和优秀的创新团队;主导产品性能和质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0%左右,居于全国前两位;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亿元。

  围绕重点基础产品和技术,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10家左右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四基”产业集聚区。针对集聚区企业生产过程改进提升的共性需求,建设一批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

  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利用,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进军民资源共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工业基础领域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备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备设施相互开放、共建共享。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智能制造工程:攻克关键技术装备。

  针对实施智能制造所需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5类关键技术装备,开展首台首套装备研制,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

  夯实智能制造基础。

  构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并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研究,构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进行技术规范、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在制造业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推广,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提升智能制造软件支撑能力。针对智能制造感知、控制、决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计算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信息物理系统的顶层设计,研发相关的设计、工艺、仿真、管理、控制类工业软件,推进集成应用,培育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建设软件测试验证平台。

  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研发融合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及试验验证平台,在重点领域制造企业建设试验网络并开展应用创新。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搭建基于可信计算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审查、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示范。

  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针对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等传统制造业环境恶劣、危险、连续重复等工序的智能化升级需要,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中选择骨干企业,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开展新模式试点示范,建设智能车间/工厂,重点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不断丰富成熟后实现全面推广,持续不断培育、完善和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提高传统制造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

  推进重点领域集成应用。

  新材料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创新重点。先进轻工材料的绿色高效分离、功能化和高值化加工制备、改性成套装备;先进纺织材料的材料设计、加工、制造一体化成套工艺与装备;特种合金、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战略材料的稳定批量制备与高效低成本加工成套装备;增材制造材料、石墨烯、超导、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等中小批量纯化制备、调控与分离成套装备。

  绿色制造工程: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示范推广。

  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以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为切入点,革新传统生产工艺装备,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在七大流域,实施皮革行业废液循环及高吸收染整、印染生物酶前处理和低盐无盐染色等清洁化技术改造。在皮革行业推广铬铁碱溶纯氧氧化、低铬循环和无铬鞣制技术。

  实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纺织行业实施合成纤维熔纺长丝环吹冷却、高效烘干定型等改造。推广矿热炉高温烟气净化回收利用、蒸汽余热梯级利用、聚酯化纤酯化工艺余热回收制冷、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等技术。

  实施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实施逆流漂洗、冷轧堆一步法、小浴比汽液染色、数码喷墨印花、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针织物高效平幅连续染色、化纤原液染色等技术改造。到2020年,年节水量约3亿立方米。

  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

  重点开展废旧材料等资源化利用,实施废旧瓶片制高档纤维。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大型飞机材料研制与应用工程专项。

  建设以先进复合材料、铝合金、钛合金为主的大型飞机主干材料体系和工程应用体系,满足飞机适航要求和全寿命期使用要求;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航空发动机先进材料与制造应用示范工程专项。

  建设基于钛合金、高温合金、先进复合材料的航空发动机骨干材料和工艺体系,持续完善面向航空发动机结构性能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造能力,满足研制周期和经济可承受性要求。

  “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示范专项。

  重点支持采用“互联网+天基信息+”的模式,面向商业应用与大众消费市场,基于位置信息网络、宽带通信网络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服务,促进智能终端、可穿戴电子设备等产品开发和增值服务应用开发,支撑和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整车控制、驱动系统、整车轻量化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专项。

  研发非金属复合材料、高强度轻质合金、高强度钢等轻量化材料的车身、零部件,突破整车结构优化设计技术,车用碳纤维原材料成型、在线编制、模压成型等先进工艺技术,开展轻量化材料加工及整车、零部件成型生产和检测能力。

来源: 中国纺织报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