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服装纺织:优化升级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5-10-09
资讯导读:我国是纺织业大国,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出口产业,纺织业为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和外汇收入创造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是纺织业大国,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出口产业,纺织业为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和外汇收入创造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我国纺织业一直存在着重数量轻品质、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环境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如今这些问题的累积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严重隐患。为促进行业持续健康绿色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实现从追求量向追求质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我国纺织业亟需进行结构整合、技术创新、绿色环保等一系列优化升级。

一、纺织业概述纺织业是指将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等原材料加工制成各种纱、丝、绳、织物及其色染制品的行业。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其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原料的性质可划分为棉纺织工业、毛纺织工业、丝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化学纤维工业等;按生产的工艺可划分为纺纱工业、织布工业、针织工业、非织造工业、印染工业等;按终端用途可划分为服装用纺织品业、装饰用纺织品业和产业用纺织品业三大类。纺织业历史悠久,同时又不断与时俱进。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后,长期借助手工劳动的纺织业率先运用了机械设备,从此行业日新月异,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纺织业亦不断升华,工艺、品质和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二、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我国纺织业的工业化进程始于近代,由于与千千万万民众的穿衣问题息息相关,它长期以来均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受到各界重视。首先,纺织工业是我国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关系到大约2500万产业工人的就业,并间接影响到1亿左右农民的生计。其次,它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衣着类消费零售额约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5%,纺织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5%。此外,纺织业在创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也作用突出。

为加快推动纺织业做大做强,20世纪末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化纤和化纤原料基地建设,倡导开发纺织面料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不久,我国加入了WTO,与全球经济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纺织业迎来良好历史机遇。在此双重背景作用下,行业进行了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生产效率等转变,整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

从建国初1950年至2013年六十多年间,我国纺织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棉纱产量由43.7万吨增至3200万吨;棉布产量由25亿米增至883亿米;呢绒产量由488万米增至5.8亿米;苎麻/亚麻布产量由500万米增至9.1亿米;真丝绸产量由5200万米增至9.4亿米;天然丝产量由3500吨增至14.9万吨;涤纶、锦纶长丝织物由零增至420亿米;机织服装由3.9亿件增至139亿件。

三、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分析(一)我国纺织业的优势1、行业规模大、产业链齐全作为纺织业大国,我国纺织业规模体量大、技术工艺较齐全,产品覆盖范围广。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近4万家,其总产值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的棉纺、印染和针织产量居世界首位,化纤、毛纺和麻纺居世界第二位。在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方面,行业已经具备棉、毛、麻、丝、化纤等各种材质的加工织造能力,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到服装的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

2、生产原料资源丰富我国国土广袤,横跨经度60度多,纵贯维度49度多,地域间气候差异大,生态丰富,物种多样,这让纺织业的原料不但品种齐全,而且数量充足。棉花、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丝类,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80%。此外,我国化学纤维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现已经具备生产小于0.5旦超细纤维的实力。

3、国内市场空间巨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依赖于稳定的市场需求。我国13亿多庞大人口规模造就了一个天然巨大市场,而且当前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后续上升空间十分乐观。据世界银行数据,2013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677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仅处于中间位置,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经济前景被世界广泛看好,在中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十分可期。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的需求将随之得到进一步释放。


来源: 方正证券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