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就业难与招聘难的背后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要闻 发布时间:2013-07-27
资讯导读: 一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季”,一面是企业被招工难困扰着,这个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怪象。探究其中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需要解决,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也亟待调整。

一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季”,一面是企业被招工难困扰着,这个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怪象。探究其中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需要解决,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也亟待调整。

输出与需求不匹配

据测算,2012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350万,这意味着劳动力大军不断扩大的趋势终于改变了,按理说这样的就业形势应改变得乐观了,但是在种种形势下,就业困难的形势却依然存在,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副院长严俊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正在从总量的过剩转换为结构的过剩,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其实并不缺人。

“经济结构当中加工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太大,因此对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旺盛。而大学生青睐的金融、医疗、文化等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却远低于加工制造业,所以能够提供的岗位不多。”严俊举例说,当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劳动力是建筑工人、装配员时,699万大学生想要找到预期的工作自然就很难。

劳动力市场供非所需、需不能供,经济产业的不平衡同样困扰着民营中小企业,本来这些企业具备了很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却经常看不上他们,这些企业备受冷落。

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多形式、多渠道就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却在“最难就业季”里遭遇招工荒,大学生不愿去民企与民企招工难的尴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内一家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党委工作办公室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招30个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而两年过后,这30个人中只有区区四五人仍然在岗。

从调查中了解到,毕业生对国企、外企的趋之若鹜已经成了主流的选择,但在“体面就业”的背后,则是民营企业地位不高最真实的写照。这就需要政府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给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出台一些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比如审批上的简政放权、税费改革等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改革措施。

提高学生行业认同感

深究纺织专业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民营企业发展这一问题时,对纺织行业不认同的因素占了很大分量。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对某一行业的认同感不高一是因为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二是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就是被动选择;三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对某一行业的固有偏见在从中作祟。

过去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而现在多听到的是“再也不干现在这一行了”。采访过程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王姓同学告诉记者,在大学他所学专业涉及印染及后整理,毕业将至,到人才市场转了一圈之后发现,能提供相关岗位的单位月薪无法达到自己的最低心理预期,而且这位王同学从多方渠道打听到印染企业工作环境差、时间长,能撑过一两年的并不多。种种因素促使他“寻找对口专业作为职业突破口”的想法开始动摇起来。

事实上,和王同学有着相似遭遇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即便对所学专业抱有一定期望,但悠悠众口容易形成三人成虎的局面,这使得很多人在这一关就被拦在了门外。

严俊表示,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持续状态发展,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当人们一味地追求“有前途的”、“工资高的”、“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时,往往会把本就稀缺的资源变得更加炙手可热,而冷门职业则会变得更加无人问津。

其实,今天的社会虽然充斥着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一炮成名”的故事,但是脚踏实地地工作,依然是社会进步的主流。在纺织行业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杉杉集团,最初就是从一家小作坊开始,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建厂时只有几台缝纫机,通过一代人的努力,造就了波司登今日的地位与规模。而身为个人,刚毕业的大学生似乎应该拿出更多的自信,勇敢选择并践行人生目标。

来源: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就业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