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业链
失衡之惑
生意社10月11日讯 有这样一个天平:一端站着中国棉农、棉花加工企业;而另一端则是中国的纺织企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边是“火”,赚得盆满钵满,红红火火;一边则是“冰”,游走于亏损边缘,如履薄冰。
一只“看不见的手”谨慎地往两个“托盘”内增减砝码,以求达到平衡。然而,在觅到“平衡点”之前,天平难免左右摇摆、时有倾斜,从而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被动”博弈,暂时出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现象,与“共赢”的初衷相去甚远。
以上正是如今的棉花市场的真实写照。
⊙记者黄颖○编辑梁伟
叫苦的纺企
业内专家表示,下半年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态势仍将延续,产业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9月下旬。新疆。
在阿克苏棉花交售市场,满货车的棉花被押运至此,空气中充斥着棉香,雪白的新棉堆积成山,比天上的云朵更柔更软。
上午十点半,一位皮肤黝黑的棉农驱着四轮车,载着满满一车棉花,准备将自家的收成卖给棉贩。“今年棉花"小丰收"。”棉农笑着向记者表示。
棉贩仔细拨弄审视着棉花,皱眉说:“没有掺杂"三丝"吧?”所谓“三丝”,是业内对混入原棉中混杂的异性纤维的俗称。掺杂“三丝”的棉花处理起来相当困难,会严重影响棉纱和布的质量。
这位棉农显然是个“老把式”,与棉贩商量了几分钟。棉贩不再多说,拿出仪器插入棉花中,仪器测出为10%的湿度。国储要求9%的湿度,而棉贩一般会放宽,只要不高于12%、13%就收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棉农的籽棉以8.5元/公斤卖给棉贩,这个价格较去年低0.4元/公斤左右。但2012年新疆天气良好,棉农迎来第二个丰产年,按阿克苏地区亩产400公斤籽棉,亩成本2300元计算,每公斤成本仅为5.75元,阿克苏地区棉农每卖出一公斤棉花可以赚到2.75元,每亩利润可以达到1100元左右,新疆普通农民户均拥有30-60亩土地不等,以此计算,年收益可以达到3.3万-6.6万元不等,部分植棉大户年收益超十万不是难事。
“新疆棉农的收入相当不错了,”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疆外棉农赚不到这么多,由于疆外棉品级相对较差,棉农的利润也要薄些。”
由此可知,目前棉农是“有利可图”的。再看棉贩,棉贩将收来的棉花卖给轧花厂,从中获利。据悉,新疆的棉贩收购一公斤棉花可以赚3毛钱,即,一吨可以赚300元,这个收入也较为可观。当然,也有种棉大户直接将棉花卖给轧花厂,省掉被棉贩“剥削”的环节,这种情况在新疆较为普遍。
轧花厂是棉花加工企业,据产业链上多位人士表示,今年加工企业的利润颇为丰厚。成本价一般在19000元-19500元/吨左右,按照目前的收储价20400元/吨卖给国家,可以赚1000元/吨左右。
然而,由于成本高企,下游纺织企业叫苦不迭,成为目前产业链上最孤独最寂寞的一环。
一般而言,籽棉收购价每高1毛钱,棉花成本要增加200元左右,传导至下游,纺织企业大喊“吃不消”。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整个纺织行业在管理技术和装备水平上有了极大的提升。目前,我国的纺织行业发展迅猛,产能居世界之首,2011年棉纱已经达到2900万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已是迫在眉睫。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劣,中国纺织企业在近年来遭遇“寒流”。
安徽华茂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功著表示,今年纺织企业成本不断上涨,包括棉花价格的上涨,以及用工人耗的上升等。国内棉价与国际上的低廉棉价无法竞争,国内纺织企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除了成本压力,目前纺企的税负较重,华茂要负荷6%的税负,而正常情况下,纺织企业的利润只有3.5%-4%左右。”王功著表示。另外,政策波动性较大;人员流动性大,企业招工难;国外的纺织工业也在迅猛发展,带来冲击;内部的同行竞争恶性循环;整个国民宏观经济不断下滑……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纺织企业不堪重负,身陷泥淖。
而且由于需求持续萎靡,短期内纺织行业难以转暖。业内专家表示,下半年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态势仍将延续。用工等生产成本提高,融资难等困扰企业经营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善,国内外棉价差仍在拉大,产业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过剩的棉花
目前,世界棉花产量已超过需求量。预计到2013年7月31日,世界棉花库存将达到历史新高
与记者在新疆一同调研时,看着地里棉花吐絮、长势喜人,收购市场新棉堆积如山,一位期货业资深人士笑言:“国内棉农种植着世界上最贵的棉花,很爽;纺织企业用着全世界最贵的棉花,不爽;收购加工企业赚着不用市场判断就可得来的利益,暗爽。而造成这一切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棉花过剩。”
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棉花贸易部经理尹清介绍称,目前世界棉花产量已经超过了需求量。2012/2013是第二个产量超过消费的年度,预计到2013年7月31日,世界棉花库存将达到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11/2012年度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和生产量全面增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1/2012年度世界棉花生产量2671万吨、消费量2320万吨、进口量948万吨、期末库存1452万吨,产大于销351万吨,库存消费比62.5%。
2012/2013年度世界棉花供过于求状况必将延续。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将达2484万吨,消费为2354.9万吨,棉花期末库存1625.8万吨,比上年增长10.13%,库存消费比69%,创出历史最高水平。
而新年度中国的棉花消费量将大幅下降。预计2012/2013年度,中国棉花产量为675万吨,同比减少7.46%,消费849.1万吨,同比减少4.88%,进口283万吨,同比减少44.07%,期末库存744.2万吨,同比增长16.74%。
综合国内产量、消费量、进口三个因素看,2012/2013年度中国棉花供给将过剩108.9万吨,中国棉花市场将进入去库存化阶段。
“新年度仍是严重供过于求的年份,将继续压制棉花期货价格。”万达期货有限公司棉花产业事业部总经理张闻民认为。
那么,为何中国的棉花消费量大幅减少?张闻民分析道,首先,2011/2012-2012/2013年度纺织企业减少用棉数量20-30%或150-200万吨,中小企业开工率仅30-50%。其次,化纤替代量150-200万吨,替代趋势还将扩展延续。另外,本年度进口棉花513万吨、进口棉纱116万吨、进口棉花棉纱低于国产棉价3000-5000元;冲击影响国内棉花消费量150-200万吨。
这几大因素将直接减少中国年度棉花消费量300-400万吨。
而政府为了保护棉农利益,2012/2013年度以20400元/吨的价格敞开不限量收购新年度棉花,预期结束后,国储棉有望达到600万吨以上,占全球库存的36.9%,未来几年中市场很难消化过高的棉花库存,全球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扭转。
尹清表示,“全球棉花消费由于低迷的需求和转向化纤的使用倒退了8年,世界棉花期末库存已经到达了历史高位,并且预计在2012/2013年年末会继续增加。未来,若想要重新恢复供求平衡,就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减少棉花种植面积。”
失衡的天平
在下游消费疲软的前提下,成本大增令中国纺织企业叫苦不迭,纷纷呼吁国内棉价向国外低价棉靠拢
尽管全球棉市供过于求,下游消费疲软,但是随着新棉陆续上市,国内棉花的成交和流通却依然如火如荼地展开。记者看到,在新疆的棉花收购市场,棉农和棉贩讨价还价,乐此不疲。据当地人士称,“今年的收购场面和往年一样热闹。”
既然下游消费仍无起色,大批的棉花流向了哪里?对此,棉农并不关心,他们把棉花卖给棉贩子,一年的收成不错,也就很满意了。棉贩子也不关心,转卖给棉麻加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也就完事了。加工企业认为只要棉花能出手,维持企业的盈利就万事大吉。
那么,棉花被谁收走了?实际上,棉花圈内已经形成共识,今年的棉花大部分流入了国储库。
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9月开始至2012年3月底,国家已收购了322万吨国产储备棉和100万吨进口储备棉,加上2009年结转30万吨储备陈棉,合计储备棉452万吨。国内棉花市场在18500元-22000元区间窄幅波动;籽棉收购价格在8.0元-9.0元间波动。
此外,2011年底国家已下发300万吨进口棉配额,其中89.4万吨1%关税进口棉配额和110万吨加工贸易、滑准税配额;2012年5月初发放50万-100万吨滑准税配额;8月发放40万吨加工贸易配额。
经过国储的一番“狂吞”,国内棉价围绕收储价格企稳,远高于国外棉价。在下游消费疲软的前提下,成本大增令中国纺织企业叫苦不迭,纷纷呼吁国内棉价向国外低价棉靠拢。
“在收储时期,形成了较高的中国储备棉价与较低的国外进口棉价,二者差价达到3000元-5000元!纺织企业倾向于低价进口印度、巴基斯坦等外国棉花和棉纱。”张闻民分析道。
但是,“进口之路”似乎也要被堵死。今年以来,国内棉价继续受到全球棉花供大于求的压制,期末库存高达1452万吨,面临续发进口棉滑准税配额和抛储储备棉压力。近期,市场传闻今年不再发放进口配额,这无疑“雪上添霜”,市场恐其将成压死纺织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疆棉花协会会长魏高成表示,“根据国内市场的形势,收储政策一方面要保护棉农的利益,同时,还要保护好纺织企业的利益。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特别明显,就是保证这个产业链健康发展。”
对于市场传言的国家今年不再发放进口配额,魏高成认为,国家发放进口配额,是站在宏观角度上进行平衡。市场在不断变化,国家的调控手段是要保证产业健康有序地运行。
但对于“20400元”这个收储价,纺织企业纷纷表示“压力很大”。更有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按照18000元抛储、20400元收储的思路,有些纺织企业和棉麻企业可能会沆瀣一气,纺织企业将棉花买进来,然后棉麻企业卖出去。这样并不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
“国家要收储,要按照市场价格收储,要阶段性收储。国家的动机和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方法和策略恐怕要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企业,才能更好地保证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建议道。
在中国现阶段,国家采取措施来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在棉花市场好的时候,抛储可以满足纺织企业用棉的需求。而在市场不佳的情况下,收储可以保护棉农的利益。然而,究竟什么时候抛储,什么时候收储?如何兼顾棉农、纺织企业等各方的利益?
记者接触的多位纺织企业负责人都提出,希望国家对涉棉产业链的调控“既要宏观又要微观”的重视,进一步关注扶持实体经济。具体的建议包括,从税收政策上进行调控,适当减免纺织企业的税负;扶持进出口企业,鼓励企业产品进口;希望政府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稳定的政策和社会秩序,政策波动不要太大;此外,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地方企业的支持力度。
尴尬的棉市
在中国,只有用配额才能买到相对便宜的进口棉,而那些没有配额的纺织厂不得不使用高成本的棉花生产
“苦了自己,救了全世界。”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中国棉花市场的现状。
目前,中国纺织企业处境艰难,企业效益下滑严重。今年1-7月,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利润率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2%,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101.8%。
“前几个月在山东、河南、安徽一带,中小纺织企业限产现象普遍存在,停产、转产的现象也有。逼垮纺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棉价太高,而进口配额又有限。”一位河南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在中国,只有用配额才能买到相对便宜的进口棉,而那些没有配额的纺织厂不得不使用高成本的棉花生产。中国的棉花政策支撑着全世界的棉花价格,只要中国不断收储,就会缓解棉花市场的库存压力。因此,业内人士笑言,中国棉花政策充当了保护世界棉价的“救世主”。
尹清表示,今年中国在收储上的花费已经超过10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在棉花项目上的花费从未超过50亿美元,并且一般都在20亿美元或以内。中国去年进口量占全世界棉花贸易的比例超过了50%。中国通过严格的进口棉配额制度来调控市场,发放配额的时间和数量都是未知数。中国国储已经宣布将在2012/2013年度以20400元/吨的价格不限量收购国内棉花,并且储备很可能会同时采购大量的进口棉。这些数据无一不在论证:中国主导了世界棉花市场。
未来棉价走势也与中国棉花政策密切相关。棉价将围绕20400元的收储价格上下徘徊。中国的收储价格是个标杆,对中国乃至世界市场起到稳定剂的作用。
专家预计,2012/2013年度中国棉花储备将达到顶峰饱和状态,在无法继续收储情况下,以后年度将被动转入每年抛储200万-300万吨或以上,将采取竞拍等方式进行,其抛储时间、价格、数量、地点、方式将成为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
新闻延伸
涉棉企业
巧用期货规避风险
⊙记者黄颖○编辑梁伟
在全球宏观环境并未好转的当下,中国纺织企业受内因和外因双重影响,显得举步维艰。不过,也有一些优秀企业善于利用期货工具,从而巧妙地规避风险,有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
据了解,为了实现棉农和企业共赢,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点基地”企业湖北银丰就采用“订单+现货+期货”的模式来进行生产经营。棉农在产业链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信息不对称,通常会出现“一窝蜂”种植心理。而企业对棉农下订单,让他们放心去种植棉花,解决他们对市场收购的后顾之忧,解决一年到头是否赚钱的问题,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据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严丰介绍,在没有期货市场之前,效益都是看棉花行情而变化,“看天吃饭”。棉花期货上市后,国内涉棉企业积极尝试套期保值,摸索了很多年,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今年,我们在国内的61家厂的皮棉收购量达到25万吨,收购了这么多的棉花,如果明年行情不好,企业该怎么办?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棉农、合作社、61个加工厂(基地)和公司整个串联起来。”严丰表示。
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棉农卖棉时是谁价格高卖给谁,所以不能保证其每年按质按量的向棉花加工企业提供棉花。于是,银丰在基地周边开设了169家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棉农组织起来。企业与合作社合作,为棉农提供农药种子化肥。每年二、三月份棉花播种的时候,就把棉农的预期利润发放给合作社,让棉农交到最低量的籽棉给合作社。如果市场价格还继续上涨的话,则将给棉农二次返利,将棉农吸引到合作社手中。
“由于早就与合作社签订了订单,因此我们提前知道籽棉的成本。等到9月份收购的时候,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收。由于我们的套保走到别人的前面,就算市场价格再高,涨到8.7元,我们也敢收购。今年棉价从21000元往下跌的时候,2、3月份我们就做了很大的套保,这不同于其他公司"投机式"的套保。”严丰介绍道。
资讯排行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 绿色贸易成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以匠心成就一份幸福的事业
- 江苏互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长邦:互帮互助,打造国产莱赛尔民族品牌
- 数字赋能“智造”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 张国清: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加大培育力度 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