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青岛大学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资讯频道 发布时间:2012-06-29
资讯导读:青岛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2012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2]28号)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招收纺织工程领域(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
  咨询电话:0532-85951069、13658667866杨老师   一、招生领域   

085237工业设计工程 085220纺织工程

二、学位代码、报考条件及招生限额
  专业学位代码:085200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09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2008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三、报名方式、时间、地点
  采用全国统一网上报名与各考区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一)网上报名:
  时间:2012年6月25日-7月10日。
  地点:2012年继续启用全国统一报名平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信息平台进行注册,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提交报名信息并上传本人近期电子照片,生成并打印《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同时等待招生单位对电子照片的审核。不合格的电子照片会在48小时内收到重新上传的短信提醒,照片未经审核或审核不通过者不能进行现场确认。
  网上缴费成功且照片审核通过的考生,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联网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采集考生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内电子照片,打印《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由考生本人签字、两名工作人员核对后签字确认并留存。一经签字确认,今后一律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报考青岛大学的考生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务请在“备注一”中填写报考专业领域所在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二)现场报名:
  时间:2012年7月14日-7月16日。
  地点:1、青岛大学现场报名点(上午8:30-11:30,下午13:00-16:00,青岛市宁夏路308号,青岛大学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博文楼一楼大厅,原西二教);
  2、也可在考生工作单位所在地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地点报名考试。
  详见报名点通知。
  报名时携带材料:①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含现役军人和人民武装警察>须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其他人员须持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②学位和学历证书原件③网报后生成并打印的《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须带报名号条形码)。
  所有报名考生应在规定的报名期限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本次考试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四、资格审查
  (一)资格自审。考生根据所报考学位类别报考条件进行自审网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二)学校审核。按照国家要求,我校对考生报名资格的审查,统一在考试成绩发布后、复试录取时进行。届时达到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应将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照片和单位意见栏)的《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考生可于成绩下达后登录信息平台下载打印)、相关学历(含教育部学信网学历查询件)、学位证书原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除“资格审查表”一式三份外,上述材料及其证件复印件一式二份,详见复试通知)一并交我校审核、存档。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考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诚信负责。考生不符合考试报名等相关条件,提供虚假信息或报名信息错漏而未被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一经发现虚假信息,我校将取消其录取学习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各类别报名考试费按照国家文件规定收取。
  五、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
  (一)考试科目
  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全国联考;“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语种为英语、俄语、德语和日语)运用能力测试。“GCT”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GCT”命题依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②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我校自行组织。
  (二)考试方式
  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第一阶段为全国的联考;第二阶段为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的考试。全国联考时间为2012年10月28日。具体考试科目、时间考场等安排请见准考证。2012年10月17日后,考生登录学位网信息平台下载本人准考证,并按要求持相关证件和准考证应考。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考生取得的“GCT”成绩一年有效)。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1个培养单位报考。各培养单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
  第二阶段,达到培养单位相应专业学位规定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及相关材料,到所报考的院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我校自行组织的第二阶段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一般于2013年1月份进行,具体安排另行通知。我校各工程领域第二阶段专业考试科目及其参考书、各工程领域咨询联系方式请见附件2。
  六、录取工作
  1.按照国家要求,我校校项目管理领域招生录取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其余各工程领域招生录取数由我校自行确定。录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一般不超过学校录取总人数的10%。
  我校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所占比例可单列,但一般不超过该领域当年录取人数的20%。
  2、各工程领域不进行跨领域调剂录取。
  3、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录取分数线由我校自行划定。我校将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结果等择优录取。原则上来自工程实践部门且相关工作业绩突出者优先录取。
  七、培养
  青岛大学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基本修业年限为2.5至3年,最长不超过5年。采取非全日制在职攻读的培养形式,不脱产学习。
  八、学费
  学费严格按照山东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关于明确在职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的通知”(鲁价费发[2005]83号)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教材、资料费等根据培养需要据实收取。
  九、学位授予
  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符合我校授学位要求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青岛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印制。 附件1:各工程硕士领域简介
  代码085220  纺织工程  Textile Engineering
  纺织工程领域涵盖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四个二级学科,是研究纤维及其制品性能、纺和织的加工工艺、纺织制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纺织设备及其自动化、纺织品生产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程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纺织服装的设计、生产加工、性能检测与控制以及纺织服装生产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代码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工业设计工程是研究和实施工业产品的美学设计、造型设计、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的工程技术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机械、电子、服装、家具、各类轻工产品的美学和艺术的研究、产品的创新设计、装饰设计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附件2:专业课考试科目及其联系方式

注:考生网上报名时必须在《报名登记表》中“备注”一栏中注明本人报考的工程领域所在学院。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序号 领域代码 领域名称 所在学院 考试科目名称 主要参考书目 联系方式
  85220 纺织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209纺织材料学 《纺织材料学》,姚穆等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三版。 杨老师 85951069
  85237 工业设计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214专业设计(纺服)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技出版社 , 2009年6月第二版。 杨老师85951069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