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是全球造船行业仍在经历“寒冬”。 “事实上,中国不少造船公司缺乏敏锐的市场意识,目前世界造船业正在发生改变,节能环保成为趋势,中国造船企业应该抓住这轮调整的机会。”昨日,希腊-中国友好协会贸易合作负责人刘彦宾在上海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彦宾发表上述言论之际,昨日有报道称,继开征航空碳税之后,欧盟委员会日前提出,将在今年6月份增加“航海碳税”,制定全球航空和航海运输行业碳排放税的征收价格单。
刘彦宾还是希腊船东协会顾问。近日,该协会来沪调研造船业。希腊船东协会主席乔治·格拉特斯在几日内,先后造访了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厂等大的造船企业。
希腊拥有世界20%的散货船和18%的油轮,希腊船东从中国造船企业采购了大量船舶。
刘彦宾认为,在运力严重过剩的市场背景下,中国造船企业应该加强对航运以及整个造船产业链基本面的分析。
去年7月15日,在伦敦闭幕的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2次会议,通过了“新船设计能效指数”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两项标准。这是IMO在历史上首次通过适用于所有国家船舶的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强制性能效标准。
按照上述两项标准,新造船舶的能效(节能环保效率)2015年至2019年间将提高10%,2020年至2024年间提高20%,2024年至2028年间提高30%。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援引相关免除条款,将“新船设计能效指数”的适用期限推迟到2019年后。
中创碳投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曾对早报记者说,虽然中国可以选择延期执行前述部分标准,但在他看来,这一可能性不大,“目前国际造船业竞争十分激烈,日本、韩国造船业正掀起一轮低碳船舶技术研发热潮。”
目前世界上开发节能环保船舶的公司基本都是大型航运公司,因为它们运营的船舶为公司自身拥有的船舶,因此更有动力提高船舶的节能环保效率。
刘彦宾认为,当前形势下,中国造船企业更应该冷静,学习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在提高技术上下工夫,只有如此才能生存下来。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国,但在高端船舶研发和制造方面,与造船强国日本和韩国还有一定差距。
相关资讯
- 崔忠付出席“星级数字化仓库与数字供应链平台金融服务中国行——太原站”座谈会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首届2024北方国际物流和运输技术博览会在济南举行
- 全国39个铁路物流中心全部挂牌成立
- 绿色贸易成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 何黎明出席河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 尚尚签:中通电子签约中台解决方案
- 携手将数字贸易打造成为共同发展的新引擎——从数贸会看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 崔忠付出席行业协会商会经济发展指数工作经验分享会
- 何黎明出席“长春国际汽车城&一汽物流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签约启动仪式
- 我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 崔忠付出席并主持《国家物流枢纽分类与统计指标体系》 行业标准审查会
资讯排行
- 花式上新、一站式购齐,柯桥窗帘展首日开启时尚新风!
- 衣承华韵,古今辉映于时尚舞台——访绍兴禄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星颖
- 鼓干劲、明方向、启新程!2025中国轻纺城干部大会召开
- 新春不打烊,纺织集群冲刺开门红
- 2025年辽宁省冰雪时装周盛大启幕
-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会
-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共奋进!2025年全国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
- 永荣锦江&意大利兰蒂奇集团,竞帆循环经济新蓝海!
- 乐古古纺织:让真丝面料与时代共舞
- 永不止步!兰精集团持续筑牢天丝™品牌“防护网”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做纤维世界的追光者
- 参展效果好、采购有实效,第十五届柯桥窗帘展完美交卷!
- 山东协会轮值会长会议举行,筹谋协同创新再发展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喜迎开门红!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陆续启市迎客
视觉焦点
-
从“市场管理者”到“综合集成服务商”,中国轻纺城集团要下盘怎样的大棋?
-
BRICS+金砖国家时尚峰会加强全球时尚联系
-
实力“圈粉”,尽展产业新风貌!山东聊城展团首次亮相2025yarnexpo春夏纱线展
-
科技感十足!我国登月服“望宇”名称确定,与“飞天”舱外服遥相呼应
-
兰精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方案亮相2025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纺织服装周刊
-
「经纬之外」当游牧美学的雲甲织进CHIC(春季)展
-
参展效果好、采购有实效,第十五届柯桥窗帘展完美交卷!
-
大金 UNIDYNE 创新开放日:融合共创,推动绿色防水新潮流
-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会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孙以泽:国家需求是科技创新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