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棉纺织业提倡环保原料 废物利用不再是想象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0-01-14
资讯导读:尽管联合国气候大会有关各国碳排放量的争论成为一纸空文,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低

尽管联合国气候大会有关各国碳排放量的争论成为“一纸空文”,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低碳经济”仍将不断被提及,低碳经济也将会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近人们的生活,如何去适应这一变化,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棉纺业一直扮演着“用电大户”的角色,承担着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的重任。日前,一家澳大利亚的科研机构对棉花的碳排放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从纤维提取、染色、加工成面料到制作服装,以及运输、洗涤、熨烫等一系列过程都会产生碳排放。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则计算出,一件以棉花为原料250克重的纯棉T恤衫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000克二氧化碳,是其重量的28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以新能源为主旨的“绿色经济”,不仅成为未来的经济引擎,而且是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当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后,将对纺织服装业带来新的变化,影响着产业的“低碳”水平。未来,纺织企业不再比较谁销售得多、谁卖得贵,而要看谁的材质、工艺对环境危害更小,谁的产品碳排放更少,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市场。

在棉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到处有碳排放的痕迹,作为源头的一个环节,原料的选取至关重要。现在,有机棉、环保纤维、生物质原料的开发和使用被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所关注,这些环保原料不仅仅为纺织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原料,而且也为减少碳排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大力提倡环保原料

近年来,纺织新材料不断推陈出新,有高湿模量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素复合纤维、新合纤、功能纤维、超细纤维、异型纤维以及PTT、PBT新弹力纤维等等。有的是从提高本身的功能性来体现对环保的贡献,有的则干脆就是环保纤维,如再生纤维。

随着棉纺织加工技术和棉纺织设备的不断创新和长期发展,棉纺生产由原来的传统环锭纺纱、转杯纺纱为主,扩展到赛络纺纱、喷气纺纱、涡流纺纱、紧密纺纱、嵌入式复合纺纱等。在此基础上,棉纺环锭纺纱、转杯纺纱系统可以使用的纤维原料品种显著扩展,这为企业尝试更多环保纤维原料提供了可能。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介绍,除了棉、木棉、苎麻、亚麻、黄麻、汉麻、竹纤维、山羊绒等天然纤维以外,目前再生化学纤维中充分利用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环境友好的生物质资源的纤维品种,正在大量开发。纤维素再生纤维除了传统的棉短绒浆、木浆外,甘蔗渣浆、黄麻杆浆、汉麻秆芯浆、桑条浆、棉秆浆、草浆均在试用中。

除此以外,一些天然废弃物如大豆蛋白、羊毛蛋白、皮革加工废屑提取胶原的加工和纺丝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并实现了技术突破。他表示,今后必定还会开发利用更多废料加工纺丝制成纤维。这些近期可能开发的环保低碳的纤维原料普遍受到关注。

“废物利用”不再是想象

除了新型纤维原料,也有专家预测,也有相当数量的纺织品再利用纤维在今后也可以成为纺织原料。当前全球每年消费纺织品近7000万吨,废弃量每年至少3000万吨。纺织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有的不能降解造成持久性污染,有的可以降解但对水、大气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焚烧后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这些废旧的纺织品如果能够成为纺织原料,将会为棉纺织业的原料提供新的机遇,为低碳生产作出宝贵的贡献。

通俗地讲,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因此,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棉纺织行业的振兴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鼓励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线及新型面料的开发和应用,鼓励高档纯棉及多种纤维混纺、新型复合纱线及面料的生产。二是鼓励符合生态、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织物的生产。三是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工艺设备,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产品比重的技术改造。四是支持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及长丝织物的生产。这些建议尽管表面上看是针对棉纺织行业而提出,但在满足时尚、款式、功能性等新消费需求的同时,对于产业减碳而言也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符合生态、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特种纤维纱线、织物的生产将成为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行业内原料选择的主流。

来源: 慧聪纺织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环保原料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