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棉业借危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要闻 发布时间:2009-06-14
资讯导读: 2008/09棉花年度,中国棉花实际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是本世纪以来又一个丰收年。但新棉

2008/09棉花年度,中国棉花实际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是本世纪以来又一个丰收年。但新棉上市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纺织业产销低迷,出口受阻,产品积压,需求减弱,导致棉花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企业不敢收,棉农“卖棉难”。

在罕有的困难面前,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出台了一系列调控举措,对提振棉农和棉企生产信心起到关键作用。中国棉业也借危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立足长远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棉业需求大幅萎缩棉农收益普遍受损

中国是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棉花生产、加工、流通和纺织业是个紧密相关的产业链,尤其是纺织工业三成左右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因此,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棉农和下游的棉花加工以及棉纺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6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棉花协会等机构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南京举行。会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兰芬说,棉纺织产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对市场依存度很大,全球金融危机使外部市场恶化。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10%,5月份下降了8.5%。

出口需求疲软导致棉纱、棉布销售不畅,加剧了国内的产能过剩。今年1至3月棉制品净出口用纱量同比下降20%左右。产品积压,使棉纺织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恶化。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销售不畅,资金周转困难,面临严峻考验。

棉花收购企业则产生了恐慌情绪,不敢积极收购,使棉花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棉价的下跌又导致棉花种植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化肥等价格上涨增加了成本,棉农经济效益出现下滑。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去年农民直接现金收益每亩只有640元钱,降幅32%。

调控力度空前加大市场预期趋于稳定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对繁荣市场、增加出口、吸纳就业、增加收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介绍,为了稳定棉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有关部门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的供需情况和价格走势,2月份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等措施。同时,还从市场方面加强了储备调控,稳定棉花生产。

从记者在这次会议上采访一些棉花企业的情况来看,国家有关政策实施后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市场预期趋于稳定,棉花的购销企业、加工企业从开始的谨慎观望态度转为积极收购,引导了国内棉价稳步回升。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说,去年12月以来国内棉花价格止跌企稳,开始小幅回升,特别是新棉播种期间的4月下旬,棉花价格比本年度最低点(去年11月20日)上涨了20%,带动了农民继续种植棉花的积极性,2009年棉花面积虽有所减少,但好于预期。

 棉业可持续发展仍需政策统筹兼顾、企业“修练内功”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为了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要统筹兼顾产业链各个方面的利益,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必须重点考虑棉农利益,让棉农有稳定的收益,同时在农工商三者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周声涛提出,要综合考虑粮棉比价、棉农基本收益、内外棉差价、纺织企业承受能力、流通企业合理利润空间等因素,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建立长效、灵活、积极的宏观调控机制,避免出现棉贱伤农、棉贵伤工的恶性循环。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说,在整个棉花产业链当中,棉花生产是最基础的基础,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从事棉花生产的也是最弱势的群体。国家已对棉农的补贴从去年的3000多万亩、5亿元提高到今年全面覆盖,国家财政支出13个亿元。如何把政策落实好,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是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朱兰芬则表示,近年来我国出口企业加速优胜劣汰,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汇率变化、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已把依靠低附加值生存的企业逼到死角,金融危机导致的消费低迷更是雪上加霜。无论金融危机是否发生,这类企业都须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生存空间。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转型过程。许多棉企负责人表示,只有加强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才能从危机中获得新生。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