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寻找新奶酪:出口转内销战略的想象空间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资讯频道 发布时间:2009-03-08
资讯导读:  3月5日,在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2009年政府工作的24字方针,首要的是

3月5日,在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2009年政府工作的24字方针,首要的是“扩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与此相呼应,当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工商联19组的讨论中,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席、宗申集团董事长左宗申提出:“我们的经济发展过去长期以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现在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把消费放在第一位,投资第二位,出口第三位,从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会上,有些委员进一步提出,经济危机是一个契机,出口转内销战略的形成,既能消化这轮产业振兴规划中可能形成的过剩产能;内销渠道的开拓,又能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市场。

  从出口战略到内销战略的转变

“金融危机对外需市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口转到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杨铿分析,社会的消费市场对内部经济体系的关联性影响比较大,对经济的正面带动作用也相对明显。

在3月5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上,全国工商联的多位委员从消费对经济危机的关联性影响,进行了多样的阐述和激烈的争论。

一方面,是消费市场能够消化掉“中国制造”的过剩产能。杨铿告诉本报,中小企业本身面临一个新的换代,在这个换代过程中,寻找新的消费市场相对而言更重要。

“这就好比是一块新的奶酪。”杨分析,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能够缓解目前收缩的外部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卖出产品;而对于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扭转以往对外贸市场的过度依赖的契机。

另外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的复苏能够消化掉庞大的劳动力供给。有发言委员分析,如果说前十年,是中国的出口加工制造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接下来,出口内销的过程以及内销企业的转型同样能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大量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主席、河南省总商会会长梁静给本报记者直言,内销市场所需要的渠道建设,能够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岗位,“服务业和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并不高”。

内销市场,除了能够解决出口困局和就业难题之外,还被委员们寄予更多希望。

分组讨论的席间,有委员回忆说,上一轮经济波动之后,中央政府通过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既刺激了GDP的高增长,又为中国加工制造业创设了世界一流的交通、物流网络,这些密集的基础设施让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全球高效运转的“世界工厂”——密集的产业集群,成为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

鉴于此,这一轮的4万亿投资,其方向更应该遵循“内销渠道网络”建设的原则,让“内销”来指引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方向和规模要求。

  内销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如何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点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中,包括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抓紧研究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其余三点则分别涉及投资、房地产市场和地震灾区重建。

“我们还想看到更多塑造国内需求的具体措施,除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到的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左宗申在分组讨论中表示,比如说“积极发展信贷消费”这一项,中国目前还很落后,而现在“怎么发展?有哪些具体措施?这都需要政策配套解决。”

左宗申以自己企业的经验说明,在前述“三下乡”中,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和企业的配合,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各级政府还需要在拉动消费上多做研究,使得上面的政策真正变成配套政策,得到落实。

“我们是制造大国,也是高储蓄的国家,国内的消费需求不是没有,而是消费能力不够,因此要鼓励个人信贷消费的发展,这方面我们还很落后。”左宗申说,消费应该摆在第一位,多余的产能才用来出口。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随着投资的下降,2009年上半年全球的经济形势严峻,而接下来消费的放缓将越来越严重。

因此,出口转内销成为目前经济调整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投资得有回报,你加大投资,产品卖给谁?应该出口转内销。”谢国忠说,产业振兴规划如果没有了需求这个前提,就只能加重产能过剩,产业的危机在于需求不足。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