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项目推介会暨启动仪式在浙江绍兴县柯桥隆重举行。自此,以纺织工业物品编码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核心项目的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正式落户中国轻纺城。这项工程的启动,将为条码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提供最基础、最可靠的商业信息,对建立纺织品数据库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生产厂家与采购商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商业平台,并有望大大缩短纺织产销流程。
据介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绍兴县联合启动了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柯桥分中心平台建设,并在2008秋季纺博会期间举行了揭牌仪式。目前,双方联合对柯桥分中心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仔细周密地调研,并听取了国内一部分纺织企业的意见,对柯桥分中心项目定名为“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
据了解,“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开展纺织产品标准编码,编制《全国主要纺织品分类与代码》,推进“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提升到“纺织标准”;二是建立全国首个国际级的纺织面料样品库,规划建设成为全球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管理最先进的纺织样品平台;三是建立纺织品商务平台,依托编码和样品库真正实现纺织品网上交易;四是进行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促使国内流行趋势与产业集群地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五是进行纺织品检测;六是开展纺织产品研发、检测人员的培训。
其中,作为核心项目之一的“纺织产品标准编码”的应用,将使得每件纺织品拥有一个全数字型的编码,作为其在全球唯一的“身份证”,由无数块带有编码的纺织品构成的庞大产品信息库,采购商可快速便捷“定位”搜索,促使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迅速对接,提高厂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了解,数字码由厂商识别码、分类代码、项目代码、校验码四部分组成,具备全球唯一性。“因为实现了一品一码,一厂一码,检索者检索时只需键入产品类别、名称、规格等关键词,就可‘大海捞针’,告别以往要通过展会或专业市场等查找产品的采购模式。”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表示。
为保证通过信息库找到的产品货真价实,工程实施者还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实行会员制,保障入库产品的品质及其技术信息秘密。除了建立相关网站外,还有实物库,检索者可通过信息库查找到合适产品后,亲身感受实物样品。
“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4万多家,项目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纺织工业物品编码首席研究员魏志根说。
项目启动仪式上,据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产业创新办公室主任助理贺显伟介绍,该套物品编码标准可与企业现有的产品编码、物流编码等实现无障碍对接,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另外,该纺织产品标准编码标准将与“中国纺织工业物品编码信息网”进行有机结合,并建立大容量的编码信息数据库和国际级纺织面料样品资料库,为国内外厂商提供信息服务,为纺织品交易牵线搭桥。
出席启动仪式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同时对该项目的启动给予了肯定,他表示,“这是一个相当超前而庞大的计划。”此项工程对全国甚至全球纺织产业的产销升级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另据介绍,绍兴是全国编码技术应用首个试点地区,首期拟吸收千家左右龙头企业为会员。有关专家认为,纺织工业物品编码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厂家与商家的“零距离”接触,更可提高厂家原料采购、工艺排单、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效率。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座谈会特别报道
背景链接:为回顾和总结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更好地在新时期发扬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的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纺织强国的历史进程,2008年12月2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纺织强国”的纪念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前景》的重要讲话。
座谈会上,原国家纺织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吴鹤松、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总裁席时平、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鸣江、浙江富润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常山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彰明、青岛纺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冀新、中国轻纺城管委会主任周如生等与会嘉宾,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做了专题发言。
也许,要想捕捉改革开放30年所折射的斑斓色彩,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接近这段“穿在身上”的历史,感受中国纺织工业跌宕起伏的观念革命。回顾30年,也就是在这些略显枯燥的数据面前,我们寻找到了中国纺织工业作为民生产业的一份自我尊重与使命感。
更为有幸的是,我们正在见证——“技术”与“品牌”、“文化”与“责任”,正在成为中国纺织工业顺应时代、抗争时代的思想利器,这将使得中国纺织工业拥有更多个绵延不绝的30年。
从“粗放型”到“新型工业化”
30年:一个转型引发的巨变
“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开放,已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这样说道。
回顾历史,以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改革,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格局,时代的气质发生着渐变,也为一个产业的持续走向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承载着特殊意义的30年改变着中国,而中国纺织工业就是成长于、得益于并回馈于改革开放的朝阳产业。
数据的排列组合看似无味。但其中蕴藏的惊人“活力”却的确让人赞叹——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占世界的10%,发展到2007年的3530万吨,约占世界的40%,国产化纤产量从28.5万吨,占世界的2.7%,发展到2390万吨,约占世界的50%(年均增长16.5%);农业进步使国产棉花从216.7万吨,占世界的16.5%,发展到800万吨,占世界的30%;纱产量从238.2万吨发展到2000万吨(年均7.6%),布产量从110亿米发展到660亿米,服装、家纺、产业用技术纺织品三大最终产品均取得长足发展,其中产业用技术纺织品的纤维消费量已接近600万吨。
如今,限量供应的“布票”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它们安静地躺在历史博物馆里面,正式宣告与“短缺经济”时代作别。遥想1978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为2.88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这一数字在2006年已经跃升为人均14公斤,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今天,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纤维加工量占全球的40%以上,出口额占全球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均纤维消费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使纺织工业实现了生产力素质和产业规模结构、产业竞争力的高速发展,我国纺织工业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重大发展。这既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创业和创新活力,又得益于国内市场日趋繁荣和提升的拉动,还得益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方针,使纺织工业抓住了难得的国际机遇。”面对中国纺织工业所呈现出的“魔法式”激变,杜钰洲感慨道。
如果说,宏观经济层面上的数字描述略显抽象,那么,换一个微观的视角来倾听中国纺织企业的现身说法,也许更能让人感受“改革开放”与一个产业的微妙关系。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席时平同样出现在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
“回顾上海纺织改革开放30年的经历和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纺织企业前进的火车头,是中国纺织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灵丹妙药。”席时平说道,“改革开放使得公司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纺织在改革开放中调整,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整个行业在‘伤筋动骨’之后出现了‘脱胎换骨’,‘产业调整’带来了‘产业升级’。”
据介绍,1984年8月4日,作为中国纺织历史上最早、最大的生产基地,上海纺织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建立了上海工业系统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培育了上海二纺机的企业改革典型,倡导主动地、不间断地实施改革。随后,又建立起了全国第一家发起式股份制企业,完成了第一家破产终结企业的试点;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压缩初级生产规模,敲响了全国“压锭第一锤”,与调整分流相配合……
“从1992年起,立足上海城市功能定位,上海纺织率先奏响了改革调整的主旋律,果断地实施了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产品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的大调整。我们调整压缩企业近500家,相当于现有企业的2倍;纺锭总数从255万锭,锐减到37万锭,初级加工能力压缩了85%。”席时平回忆当年的改革,仍不禁感慨地给出“调整力度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的形容。
改革开放最终使得上海纺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席时平介绍,上海纺织的主营业务收入并没有因为压锭、减员而降低,而一直稳定在250亿元人民币上下。人均指标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人均销售额首次超过100万元,比调整前的1991年的4.47万元猛增22倍;人均利润达到1.56万元,比调整前1991年的0.14万元猛增10倍以上,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上海纺织职工的生活水平也同步提高。近三年来,全公司员工工资连续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2007年在岗员工平均工资达到3.8万元,首次超过全市平均工资3.47万元,享受着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的成果。
素有“千里闻机杼、日出万丈绸”之美誉的绍兴纺织,同样在改革开放30年间延续了应有的辉煌。
“30年里,绍兴县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始终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致力于纺织产业地巩固提升,经历了‘五次纺织业发展飞跃’:70年代末化纤纺织齐步;80年代中后期市场拉动,兴商建市;90年代中期企业民营化生产积极性大调动;90年代末先进的无梭织机提升纺织产能;21世纪初大胆开拓国际化道路。”柯桥·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如生在此次纪念改革开放的座谈会上说道。
有目共睹的是,目前,绍兴县已经形成了一条从PTA化纤原料,到面料、印染印花、纺机制造再到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大幅提升,被誉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全县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近万家,2007年生产各类化纤227万吨,化纤布56亿米,印染布139亿米,服装2.22亿件(套),纺织年产值1137亿元,全县纺织产业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约1/10。
产业的发展,同样给予了市场以莫大的提升空间,柯桥·中国轻纺城也由此成为了改革开放30年间专业市场勃兴的一个范本。
据周如生介绍,2008年1~10月份,柯桥·中国轻纺城实现市场成交额443.26亿元,市场交易已逐步由“现货、现金、现场”交易向“订单化、电子化、公司化”方式转变,市场经营户也逐步由个体工商户向工贸一体型企业家转型。
科技研发、品牌意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
30年中的观念革命
“到2010年,产业升级方面将有重大的改观。”杜钰洲表示,要建设创新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要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以及要转变纺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事实上,“创新”两个字,已经成为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内心最珍贵的一个词汇。以“创新”为名的科技研发、品牌意识、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正在给中国纺织工业跃离传统的工业化形象,带去更为时尚、更为现代、更具市场意味的观念革命。
以科技研发为例,新一轮技术改造设备的更新之风已经在服装行业悄然兴起。
一个典型的改革样板便是江苏红豆集团。根据红豆集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作为一个相对多元化的企业集团,2001年红豆集团产销总额近30亿元,2005年达到117亿元。按照服装占红豆集团整个产业结构50%来计算,在这5年中,红豆服装的产销量增长了近4倍。红豆集团董事长周海江认为,服装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但并不意味着服装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绝缘,相反,服装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企业才能有更高的效率与效益。
同样的观点在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中得到了共鸣,舍得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将有助于企业产生更高的效益。
“三十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也就是要敢想、去做、坚持、改进,很多难点、重点才能突破。”在此次纪念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的研讨会上,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汤彰明说道,“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是一条好路子。”
据汤彰明的介绍,常山股份利用配股资金、国债贴息贷款和自有资金投资了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资子公司——恒新纺织有限公司,装备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紧密纺生产线,兴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试纺出400支高支(上接A6版)纱,上机品种全部实现定单生产,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际USTER公报5%高端水平和著名客户A级纱线标准。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噪音大大降低,实现粉尘零排放,劳动生产率是老企业的5倍。
除了“科技研发”,品牌意识的悄然植入,也使得中国纺织工业拥有了内生的智慧与力量。
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现的就是品牌对自我的一种呵护与珍视。周鸣江,红豆集团的另一位掌舵人,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亦出现在了此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座谈会上。在他看来,只有那些坚持自主创新、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勇立潮头。因此,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将使得品牌自身获得不被他人所能复制的竞争力。
“作为中国服装企业中唯一的全国专利试点单位,红豆从2003年申请专利突破100件之后,连续6年申请量突破100件,今年预计申请专利达150件。”周鸣江说道。
作为专业市场的代表,柯桥·中国轻纺城也在大力加大市场知识产权的保护。据周如生介绍,为了加强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柯桥·中国轻纺城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中国轻纺城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意见》,大大激发了生产企业和市场经营户的创新创牌积极性。
再比如企业文化的塑造,也是品牌塑造内在健康机理的一种方式。
“青岛纺机的企业文化建设始于80年代中后期。由于企业过去几十年一直是计划经济的‘宠儿’,养成了一种惰性心理和思维方式,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薄弱,在90年代初期,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参与本次纺织工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的青岛纺机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冀新坦言。
“近十余年来,通过下工夫重塑和再造企业文化,从更新价值观念、规范员工行为、提升企业形象三方面入手,内化于心、外优于行,企业实现了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冀新补充道,“我们把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融入进了企业文化,并贯穿于经营、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以先进科学管理为坚实基础,从严治企,立足于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坚持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原则,敏捷化的生产体系满足用户需求,通过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推动了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最后,“资本向善”的社会责任意识,更成为了中国纺织工业最值得敬重的一步跨越。
不难看到,从企业内部社会责任规则的积极遵守,到“汶川大地震”中纺织服装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公益心,“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最为推崇的商业伦理。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引领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拥有了一颗“资本向善”的自律心,这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30周年中树立、摆正主流价值观不可抹去的一笔,同时也是“中国制造”获得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
“与其让别人来制订规则,为什么不自己来制定、评判规则?与其让企业疲于应诉,为什么不主动自律?与其让社会责任这个本该美好的词汇沦为壁垒,为什么不把它作为自己形象加分的支点?”这样的思索成为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启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开端。
2005年3月27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实施指导文件;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发布了《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2005年版)》。2006年3月,CSC9000T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确定了爱慕、铜牛、大杨、盖奇、汉帛、红豆、乔顿、报喜鸟、如意、溢达等10家试点企业参与CSC9000T试点工作;2006年12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CSC9000T“10+100+1000”项目全面启动;2008年6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并再次发布其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
“作为中国的民生产业,作为当前保就业的产业,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显得尤其重要。”红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鸣江表示会积极响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所倡导的社会责任实践工作,“11月份,红豆就通过媒体郑重承诺,不做‘经济性’裁员。我们相信,这场危机过后,红豆的两万员工将心更齐、劲更足。”
“2009年,我们继续实行包吃包住政策,对一线员工给待遇,对中层干部给股份,凝聚人心,共度时艰。”周鸣江补充道。
优势护身VS内需拉动30年后春光依然暗涌
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给中国纺织工业带来了持续、高速的发展。那么,面对金融风暴席卷下的全球消费需求萎缩,中国纺织服装的明天将会呈现怎样的色彩?
杜钰洲在此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座谈会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世界虽然进入危机的‘冬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指引下,我们一定能把危机的‘冬天’变成产业升级的‘春天’”。
原因之一,长久积淀下的比较优势不会转瞬即逝。
“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比较优势升级和梯度转移是中国比较优势延续的两大趋势。”杜钰洲说道,“2007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均工资比上年提高了20.79%,增幅首次高于全国工业0.21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会从此失去。”
“理由在于,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从本质上讲,它是由劳动者创造力的机会成本决定的,是由不同复杂程度的生产层次上的机会成本相比较而决定的。我国东部沿海的劳动力的创造力水平,已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同,但成本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相比仍然低1/10~1/20,我国东部沿海纺织业小时平均工资只相当于土耳其的1/3,其比较优势的提升,显而易见。”杜钰洲继而论证道。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拥有比较优势的梯度转移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巨大空间,将劳动密集加工环节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形成跨地区产业链,既保持国际竞争力提升,又拉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样做的企业在东部地区已经比比皆是。”杜钰洲补充道。
原因之二,内需的拉动将最大程度地惠及中国纺织服装产业。
“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04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193.4元的5.39倍。如果区域经济差距拉近,农民达到目前城镇的水平,那么仅农村衣着消费增长额就会使全国衣着支出总额比目前扩大2.7倍。”杜钰洲认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有理由对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在杜钰洲看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必然会拉动与居住有关的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必然会增加对土工合成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将为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纺织工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重要地位,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尤其表现出在满足和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促进城镇化,参与全球化竞争和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内需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杜钰洲给出结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是稳定的,宏观调控的空间较大,相信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政方针和各地与中央保持一致的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会逐步显现。我们更看中纺织工业自身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加上国务院把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的鼓舞力量。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行业的信心。”
不过,在这位30年间为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思考不倦的行业高层看来,中国纺织工业要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仍然存在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留待破解。
“比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降低或控制成本问题,中小企业提升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构建跨国供应链问题,形成中国跨国大企业的问题,等等。这一切都要依靠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行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提高科学技术与自主品牌的贡献率来解决。”杜钰洲指出。
他希望以更为务实、有效的方式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面对占行业99.4%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当前占行业总数三分之二的困难企业和广大规模以下小企业,将加大公共服务,提高产业集群社会化功能,在质量、研发、信息化、物流与市场、培训、节能减排等领域发挥创新服务平台作用,使结构调整平稳有序推进。”杜钰洲指出。
“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杜钰洲随即强调,“应对跨国垄断性品牌的压力,要靠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扩展,提倡技术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的有机结合,促进质量、创新、快速反应与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文化建设,构建品牌设计、生产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国内品牌供应链和价值链。”
如若每一个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能将“应然”成功转变为可以触手可及的“实然”,中国纺织工业必将延续无数个30年高速、持续发展的辉煌,迎来“纺织强国”的至高嘉奖,我们相信并且满怀期待。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相关资讯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资讯排行
- 首届2024北方国际物流和运输技术博览会在济南举行
- 加大培育力度 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中产协与欧洲非织造布协会在布鲁塞尔会晤并签署合作协议
- 数字赋能“智造”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 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职业装创新研发平台引领潮流,展现职业新风貌与行业前瞻
- 2024河南时尚周开幕,叫响全民时尚季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极具吸引力的非洲投资目的地——埃及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